行业动态
中欧班列再启航,口岸波折中前行,外贸人何以“稳如波兰”
波兰方面一声令下,自9月12日起,突然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。这一举措,瞬间切断了中欧铁路的“大动脉”——大约300列已经启程的中欧班列被迫困在白俄罗斯边境,数千个标准集装箱动弹不得。
要知道,当下正值外贸人向欧洲发货的“金九银十”黄金时期啊!
一位深圳的老板心急如焚:“我30多个货柜全都卡在边境了,客户天天像催命似的,我这心跳都快停了!”
好在经过多方协调努力,波兰终于在9月25日重新开放了边境。但这件事却给外贸人敲响了警钟:这次仅仅封了十几天就如此艰难,要是下次封得更久可怎么办?实际上,很多外贸生意的抗风险能力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。
核心分析:
物流断链是果,市场单一是因
当波兰口岸被堵时,多数企业的第一反应便是紧急探寻替代物流方案——有的选择转道北极快航,有的绕行土耳其中间走廊,还有的被迫转向成本更高的海运。
虽说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,但这些临时路线哪个不是既耗费时间又增加成本?
此次风波看似是两国政治关系紧张导致物流受阻,实则供应链下隐藏的“定时炸弹”,是我们自身的外贸业务过于单一,过度依赖某一市场或物流通道。
据统计,超过九成的中欧班列都需要在波兰口岸清关分拨。这意味着,一旦这里出现问题,整个中欧陆路贸易都可能陷入瘫痪。汽配产业在此次危机中就遭受了重创。像传感器这类关键零件,运输延误直接导致欧洲工厂的生产线可能因缺件而停工。而且这么一折腾,整个物流成本急剧上升,最终还是得从利润中扣除,实在是得不偿失!
如今,世界局势变幻莫测,地缘政治早已不是“小概率意外”,而是外贸生意中无法回避的“常态化风险”。以前做生意追求“快速和省钱”;现在,必须将“稳定和安全”纳入考量,在效率和风险之间,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。
如何应对?
从“临时救火”到“提前防火”
核心就是两个词:稳定和探索。
• 跟现有客户坦诚沟通
遇到物流被阻断的情况,要迅速主动与客户沟通,共同商讨解决方案。能否分批交货?能否结合“海运+铁路”的方式?携手共度难关,既能维持客户的信任,也能为开拓新市场稳定基本盘。
• 去新市场试试水
优先选择产品契合度高、政策障碍少、物流通道相对稳定的市场。比如印尼、沙特等,这些市场增长迅速且与中国有自贸协定的优势。再通过B2B平台或社交媒体与潜在客户取得联系,进行小批量、短账期的试单,降低因文化差异或政策不熟悉导致的坏账风险。试单后收集客户对产品的反馈,同时调整产品细节,为后续批量进入市场做好准备。
短期办法只能解决一时之需,要想真正不怕意外,还得从产品、物流、渠道三方面着手:
• 跳出“一款产品卖全球”思维
别指望一个产品就能打遍天下,企业要依据目标市场的文化、消费习惯和使用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。例如,建材企业开拓中东市场时,需要考虑当地高温风沙的环境,提升产品的耐高温、抗风沙性能,确保符合当地的建筑标准。
• 供应链多元化
供应链多元化的核心并非完全杜绝风险,而是在某一链路出现问题时,仍有可替代的方案,避免订单流失。企业可以采用“核心+备选”的物流策略,核心路线承担60%-70%的货运量,备选路线各承担15%-20%的份额。定期通过各路线运输小批量货物,确保备选路线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发挥作用。
• 本地化渠道建设
刚开始可以通过B2B平台试探新市场,但长期来看必须建立自主渠道。需要参加行业展会、搭建品牌独立站,甚至设立海外小团队,了解市场的真实反馈,让生意更加自主可控。
真实案例:
从被动承压到主动控险
浙江一家从事家具出口的企业,之前的经历和很多人相似。三年前,他们的订单大多来自欧洲,结果一次口岸延误,导致百万货物滞留近30天,差点把半年的利润都赔进去。也是这次教训让他们下定决心“不能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
危机次年,这家出口企业就开始了“1+N”计划:
“1”是坚守欧洲基本盘。他们没有盲目收缩业务,而是优先选择与核心老客户深化合作,通过提供定制化服务和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来稳定订单。
“N”是同时开拓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市场。他们选择了政策把握和小单试错的务实策略,借助线下展会搭建渠道,逐步实现多线长效布局。
“现在再听到哪个口岸封关,心里都不慌了,因为总有市场能补上。”
企业负责人的这句话,道出了市场多元化的真正底气。
海推
2025-10-29
IP:上海
下一篇 
相关推荐











全球搜索引擎获客
搜索引擎优化技术
AI智能营销系统助力
关键词首页
1对1专席项目经理
全国各地运营中心覆盖